登上台灣最高點:單攻玉山
10 月 18 號,單攻玉山主峰,路程約 25 公里,總爬升約 1,350 公尺,耗時 16 小時。
單看數字是不是一點感覺都沒有?我也是。
對於數字的不敏感,造就了一起以為爬玉山是「散散步」的笨蛋的故事。
偶而才做腿部訓練的我,有一天被朋友問說要不要一起去爬玉山。
入山申請、住宿預約、包車服務朋友都一手搞定,我只需要跟公司請兩天假,指定時間搭高鐵到嘉義站,剩下就是無腦出遊。
查了一下內政部營建署的步道分級,從 0 級(易)到 6 級(難),玉山主峰才第 3 級。百岳分級裡,玉山也不過是最簡單的 A 級,官方敘述寫:「一般健行路線」。
於是,我心想「就去散散步吧!」就答應了。
回想起來,我 極度慶幸 我在公司閒聊時無意間提到要去爬玉山。我有位同事 R 是位經驗足夠豐富的登山者,一聽我要爬山卻沒做任何準備後就豪爽的說把整套配備借我:登山背包、登山杖、雨衣雨褲、頭燈、外套、手套、水袋、急救包。
我原本還想說就帶我日常使用的電腦背包,拿手機當手電筒,衣物用既有的湊合著用就好。豪不誇張地說,要是 R 沒借我裝備,我還硬撐單日攻頂,很有可能現在沒辦法在這邊打這些文字。
東埔山莊 0k − 塔塔加登山口 3k − 排雲山莊 11.5k − 玉山主峰 13.9k − 塔塔加登山口 24.8k
前一晚,晚上六點就寢,隔天凌晨兩點起床,簡單吃點東西,就摸黑上山。
到登山口前的 3 公里一晃眼就走完了,就當作是暖身。但一過登山口,大約 1.5 公里長的步道,左手邊是山壁,右手邊是是懸涯。
有位朋友在前面不停強調是「萬丈」懸涯,還連續說了三次,幹。要不是我腿軟不敢快速移動,不然很想當場上前掐死他。
雖然平均路寬應該也有個一公尺左右,但整趟下來,這是我最怕的一段,每一步離死亡都只差一步。偶而還會遇到想要超車或反向正在下山的山友,這種時候我都會貼緊山壁那一側,握緊鐵鍊,打死不當走外側的那個。
接下來到排雲山莊的 7 公里,走著,天色也漸漸亮起來,就沒那麼可怕了。 我們 9 點抵達山莊,我自己評估體力才消耗 4 到 5 成,傲慢的心想原來玉山真的跟散步差不多而已。
排雲有提供熱食,是我吃過最好吃的一碗米粉。9:30,再度出發。
剩下的 2.4 公里才是真正的挑戰,高海拔影響外加更陡的坡度和碎石地形,我在這裡每走幾百公尺就得停下來喘數十秒。聽山友說爬山爬到懷疑人生,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不過因為目標明確,而且心想前面的十幾公里都走了,總不可能在這邊放棄,咬緊牙關,過一個彎、再一個彎、再一個彎、再一個彎、再一個彎,十五六個彎後...
總算是到了。
我們在山頂遇到一位成大退休的航太系教授,跟我們說玉山 3,952 公尺的官方標高是他計算的。於是我就在全台最高點,聽如何用 8 顆衛星定位和最小平方法算出玉山的高度。數學就是這麼有用,連爬個山都離不開數學。
到最高點是很棒,但爬多高都得還,接下來還有下山的 10.9 公里。到最後三、四公里的時候,我右腳大小腿已經快沒知覺,是被我用左腳和登山杖的輔助拖下山的。
前面不是提到登山口前「萬丈懸涯」的那 1.5 公里?因為我們走得太慢,到達那一段路時又是太陽已經下山,只能開頭燈摸黑走的狀態。原本的地形和場面效果「視野蒙蔽」就已經夠可怕了,現在還另外被施加「體力近透支」和「雙腳酸痛」的兩個減益狀態,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走回來的。
好不容易下山,我評估身體狀況,馬上決定在公司群組裡面再請隔天的假,竟然有 16 個人給我 poggers 表情 ಠ_ಠ。
整體而言,我覺得如果有住在排雲山莊,是兩天一夜的行程,那攻頂玉山確實不算難。但是單攻的話,難度少說要翻倍。
爬升 1,350 公尺,相當於往上爬了 450 層樓;這還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連續運動 16 小時。還好,連平常沒特別在鍛鍊的我都走到了,而且更重要的,還活著回來了,可喜可賀。
腳,抱歉,我以後不會再偷懶健身不練下半身了。
我最近聽了一集 Radiolab 的 podcast 「活得久的秘密」(The Secret to a Long Life),其中提到,很多人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怎麼一瞬間一年就過完了?
研究時間感知的學者提出,人類的大腦是用回憶的「數量」來決定體感時間過了多久,回憶量越大,時間就感覺越長。而人類製造回憶的動機是為了未來做準備,換言之,隨著年紀增長,因為看過、體驗過的事情變多了,製作回憶變得不那麼必要,所以時間會感覺越過越快。結論,體感上而言,活得久的秘密是「避免常規,尋求新奇。」(Avoid routine. Seek novelty.) 這集 podcast 很有趣,推薦自己去聽聽看。
單攻玉山遠超出我「散散步」的預期,我也完全沒做足準備。這是我今年離死亡最近的一刻,但也是體感上讓我活最久的一次。下山,搭上末班接駁車,一路睡回嘉義高鐵站,到站後有種很不可思議,「竟然是今天才剛爬完山?」的感覺。
發文的今天,我剛好過生日。三年前,我寫了一封信給自己,今天拆開來看,我只能說...很微妙。信中,我給自己定義的目標,有些有達成,有些勉強算有進行,也有些是我認為不再重要的事。所以,三年前的自己,很抱歉,信好像其實沒什麼用,因為就算有沒達成的目標,我也絲毫沒有愧疚感。
但我也很感謝這幾年有不定時將想法用文字或影片形式記錄下來的自己,因為這些故事的重述,將回憶銘刻於媒介上的過程,讓我有種活著比較久的感覺。
我問我自己,今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第一時間想不到太多,但只少有這幾項:我有拖著我的行李箱去爬千本鳥居。參加公司第一次盛大的產品發表會。再加一項:我有成功單攻玉山。
我第一時間想到的事情,都是我有花心思紀錄下來的事。
直到未來的我認為這個目標不再重要為止,今年的期許,是以後要適時的做一些有特別記憶點的事情。三年前,我的目標盡是一些狀態或習慣的養成:日常的工作、日常的運動、日常的飲食控制。健康和足夠的錢是很好的基底,但我想要額外提醒自己:在平凡和常規之餘,去規劃或涉略一些自己沒有想過要做的事。
我或許不會很快再挑戰攀登另一座百岳。但是,很感謝計畫並邀請我一起單攻玉山的朋友,還有大幅度降低我死亡機率的公司同事 R。
單攻玉山或許只是個開始;偶而離開常規,將視野拉高,或許,真的可以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