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與 E.C. 的深夜對話
Click here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1. 名叫 E.C. 的他
有個人在我心上好一陣子了。他既不是朋友,也不是熟人,要說我們的關係,就只是我一直知道他的存在罷了。我們之間幾乎不存在的互動足夠說明為什麼我不記得他的面貌,但如果要我猜,他有著纖細的身軀,穿著舞動的影子,伴隨著神秘的氛圍。拉過頭的帽T遮住了他的半張臉,卻擋不住從他眼睛散發出的銳利光芒,仔細看的話,還能看到星系和無數星點的倒影。
很帥,很酷,但他說話的方式卻令我震懾,安靜的呢喃,溫柔的低聲,每一字句都迫使我思考規模大到我怎樣也無法理解的空間和時間。像茫茫大海裡的一滴水珠,廣闊沙灘上的一粒細砂,他說話的時候,我體認到自己的一切:我的想法,我的認知,我的理念,是多麼的渺小,多麼的微不足道。他會讓我懷疑存在的意義。
光是想像就覺得頭腦要炸開了。而正是這樣的想法導致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只是個陌生人,因為我總是選擇避開他,躲得越遠越好。
他的名字叫做 Existential Crisis (生存主義危機)。哎,名字就不能正常一點,像是俊傑啊、志豪啊、冠宇之類的。因為超級難唸,我還是叫他E.C.就好。之後還會提起他。
2. 邀約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生日憂鬱」這個詞。維基百科將它定義為「統計上,一個人的死亡率在他生日當天或附近有上升的現象」。可能聽起來有點病態,但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的時候覺得我能理解。這裡不討論這個現象背後研究的科學實驗嚴謹性,我只是想說,我發現我在生日附近幾天確實會感覺到比平常多的心理壓力。我覺得這還蠻有趣的,而且沒有其他人跟我說過他們也有這種感覺。
不必為我擔心,我沒事:)我從不覺得我身理或心理有疾病,而生日憂鬱所造成的情緒波動多在可控範圍。不過,雖然跟朋友或家人吃頓飯 OK,我從不會想幫自己舉辦生日派對是有原因的。靠近生日這幾天,對我來說,是個坦承面對自己的機會,希望透過正視「人生進度落後」、「又浪費了一年」、「生命是有限的」這些(或許不合邏輯,無意義的)恐懼,稍微消除累積起來的心理壓力。所以,彩色的氣球、甜膩的蛋糕、和強烈的酒精可能不適合我,我需要的,是把自己關在一個舒適的小空間裡面,並確保身旁沒有尖銳的物品,只有很多軟綿綿的枕頭和棉被。
今年是個特例。我打算辦個派對,但我只送出了一封邀請函。我跟這位被邀請人完全不熟,不過希望透過這次機會可以成為類似像朋友的存在。或許你已經能猜到我邀請的是誰了。
像是青澀男孩忐忑的第一次向別人告白,我緊張的等待著他的答覆。如果他說好的話,我將用Spotify撥放我的慢歌清單,在生日前夕鐘響十二下時,好好跟這位被邀請人聊一次天。
3. 無底深淵
耶,E.C. 說他可以來。
要來是很好,但 E.C. 每次出現的方式都相當令人錯愕。那天晚上,我正滑著手機,螢幕上同一支抖音已經重複播放第十六次,而當時我對人類無止盡的創意感到既驚奇又敬佩。一轉頭,我才發現 E.C. 躺在我旁邊,在這張已經夠擠的單人床上,臉跟我只有一隻手指的距離。
通常都是這樣,在最沒有防備的時候,他總是不預期的出現。他從不尊重個人距離,只是靜靜的待在那裡;我甚至能感受到從他鼻子呼出的熱氣。我從多年躲避他的經驗中得知,如果你不理會他,過一陣子他就會自己離開了。
但這次,我抑制了起初想逃走的衝動,假裝鎮定的打了招呼。「喔,嗨。」,我說,並開始注視著他的眼睛。
很神奇,就好像在看一座無底深淵一般。往下望只看得見一片漆黑,裡面裝著無盡的不確定性,說不定裡面什麼都有,或什麼都沒有。這種不確定性有種莫名的吸引力。於是,我將身體的一部分放進洞裡,先是一根手指、手掌、手臂,沒多久,我全身都被吞噬了,開始往下掉,越掉越深,越掉越深……
一開始,就只是一片單純、暴力的黑暗。接著,似乎出現一簇簇的火苗,仔細看,才發現是閃爍的星點。我揭盡所能去理解這個處境,在這裡,只靠文字是不夠的,除了文字以外,還要用影像、回憶、聲音、感觸,用一切能包含資訊量的介質,將自己化身為一片遊走的潛意識。
突然,我發現我並沒有繼續往下掉了。在此時此刻,跟 E.C. 的對話才正式開始。我很想要一字一句紀錄我跟他聊的一切,但不幸的,實在不可能。我一旦停止注視著他的眼睛,就如大夢初醒般,從深淵被拉回現實只是一瞬間的事情。而在深淵裡的發生一切,就像夢境裡的一切激昂、恐懼、清晰、焦躁,都將成為過去式,煙消雲散。
接下來的幾段,我將嘗試回想起跟 E.C. 聊天的模糊內容並用文字記錄下來,希望下一次被無盡深淵吞噬時,可以利用這些文字讓我保持比較清晰的心理狀態。不過,從無底深淵裡帶出來的文字有魔力,可能會產生奇怪的副作用:如果您感到情緒不穩、沒食慾、或突然有種想擁抱親朋好友的衝動,請立刻停止服用這些文字。
首先,我先描述在我印象中,對話都是怎麼開始的。通常,都是關於「規模」的提醒。
4. 什麼都是什麼都不是
親愛的讀者,
正在讀這些文字的你,我相信你一定符合以下兩點特質:1) 活著,2) 是人類。除非世界已經被其他頂級掠食者或人工智慧統治,如果是的話,人類這種劣等種族所寫出的文字應該也不會留存下來了吧。
假設前提正確,你確實是活著的人類(單位:公尺 (m)),那麼,你應該感謝你身體裡的十一個器官系統。器官系統由器官所組成(單位:公分 (cm, 10^-2 m)),而器官則是為了提供某特定功能的組織集合(單位:微米 (µm, 10^-6 m))。人類肉眼可見的最小物體就是微米等級。譬如,頭髮的主要組成為已死亡的纖維組織,直徑約 100 微米。組成組織的是細胞,單一的細胞得用顯微鏡才看得見。
人體由 30–40 兆細胞所構成,每個細胞都跟我們一樣,是活著的。細胞無關緊要的扛著「具有完整生命力的生物的最小單位」的稱號,而在細胞的大腦,細胞核中,能找到去氧核糖核酸(DNA)的螺旋狀載體:染色體。而DNA(單位:奈米 (nm, 10^-9 m))負責儲存資訊和構成基因,是生命的作業系統,掌管生物從發育、機能運作、到繁衍的一切。以奈米為單位的東西已比可見光波長(380–740奈米)還短,再更小的東西,用人類有限的視覺描述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因此,我們得利用波長更短的電磁波,啟動「原子視覺」,才看得見構成普通物質的最小單位:原子(單位:皮米 (pm, 10^12 m))。而正是這些碳、氫、氧、氮、磷原子,完美的六邊型排列,才會造就不可思議卻又常常被視為理所當然,我們稱為「活著」的狀態。
為了一探內部究竟,撥開原子外層的電子軌道,這時就能發覺生命和物質的基本真理。
原子幾乎什麼都不是。
用氫原子舉例,在氫原子裡面,只有一個比氫原子小 100,000 倍的質子。剩下的 99.999% 什麼都不是,是沒有任何東西的空間,硬要說的話,就是能找到電子的「機率」而已。
而 99.999% 什麼都不是的原子,組成了所有你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你討厭的一切,喜歡的一切,幾乎,什麼都不是。
不過一直講小的東西很無聊,小的看完,總得看看大的東西。所以,拉遠鏡頭,從原子、DNA、組織、器官、回到你。正常大小的你,住在一棟正常大小的房子裡面(單位:公尺 (m))。
要離開你的所在國家,可以搭時速約為 900 公里的商用飛機。但要離開地球表面,顯然飛機是不夠的。
我們假設人類社會已經足夠進步到能製造速度跟光速一樣的運輸工具。光速是人類認知裡,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每秒約 30 萬公里,一秒可以跑地球七圈半。
與地球最近的天文物體,月亮,兩者距離 384,400 公里,大約是地球直徑的 30 倍。而地球跟我們的恆星,太陽,距離 149,000,000 公里,又稱作一天文單位。
搭上光速運輸工具,到達月亮只需要 1.3 秒,而到達太陽也只需要 8 分鐘,沖杯熱咖啡,看些迷因圖就剛剛好來得及被熱到蒸發。
要到達內太陽系的邊界,距離為 4.56 億公里,需耗時 25 分鐘。要到達外太陽系邊界,造訪海王星,用太陽系直徑 90 億公里來算,需耗時八小時,睡飽一覺醒來剛好抵達。
用光速旅行,能在可以接受的時間內環遊太陽系,跟搭飛機可以環遊世界的感覺差不多。只不過,太陽系跟存在的一切比起來,微小到無法想像。離開以太陽為中心的引力系統後,光速不久後就顯得令人沮喪的緩慢。
太陽除外,與地球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我們四光年。而銀河系,一千億顆在黑暗中閃爍的繁星,直經是十萬 (100 世紀) 光年。
但是,連銀河系也是小到微不足道,因為宇宙無可救藥的大。完全已經超出能夠理解的空間,看得懂這些數字,卻無法想像它的規模。
銀河系只是無數星系的其一罷了。本星系群,包括銀河系在內的大約三十個星系,直徑是一千萬光年。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銀河系和附近總數約達10萬個星系的家園,直徑是 5 億光年。而可觀測宇宙,估計包含一千萬個超星系團和兩兆個星系,其大小受限於宇宙的年紀,半徑定義為光速乘上宇宙的年齡。可觀測宇宙外,還有不可觀測宇宙,而在不可觀測宇宙裡的一切物體遠到從它們發射出的光,在所有地方一切生命的消失和宇宙毀滅之前,都不可能抵達地球。
所以說,當我們的運輸工具在浩瀚宇宙中以光速前進時,好奇的你往窗外一看,才沮喪的發覺宇宙並不是想像中,眾星起舞狂歡的遊樂園。從一顆恆星抵達另一顆恆星,通常需要至少好幾年的時間。
宇宙很空,很孤單。而望著這片孤寂,此時就能發覺宇宙的基本真理。
宇宙幾乎什麼都沒有。
無論看小或看大,小至原子,大至宇宙,所有的一切,幾乎都由「沒有任何東西」所組成。幾乎什麼都是什麼都不是。而當什麼都是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是,那還剩下什麼?
寓意:下次受到他人的言語霸凌,被說「你什麼都不是」時,我可以難過的微笑,告訴他:「以科學的角度,我必須承認,你說的一點都沒錯。」
5. 人生遊戲
哇,人生遊戲。一場不論你願不願意,活著的人都必須賭命玩的遊戲。我是在四分之一世紀前開始挑戰的。
打開遊戲包裝,盒子裡面僅有兩件物品:一張遊戲用的板子,和一小張規則卡。規則卡上燙金的襯線體字樣,非常精緻。
不過,規則卡上印的規則非常簡單。人生遊戲用板子遊玩,板子上畫著很多小框框。每一個禮拜結束(從出生時間開始算),就將板子上的一個框框塗滿。框框都塗滿後,遊戲就結束了。
板子上平均有 4,160 個框框,共 80 橫排,52 直列,分別代表一個人平均 80 歲壽命裡每一年的 52 個禮拜。當然,每個人拿到的板子都不太一樣,有些人框框可能稍微多些,有些人則少些。
板子大概就長這樣。
我的遊戲板子,目前長這樣:
放大一點:
規則就這樣而已。而正是因為規則簡單,人生遊戲才令人抓狂的困難,因為並沒有給定輸或贏的條件。條件得由玩家自行定義,但也不能隨便亂定,因為每個條件都得被 E.C. 審視並得到他的認可。所以,宣告「眨眼一下」為勝利條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可行的。
因為遊戲板子很單調,我用一些絢麗的顏色自己幫它裝飾了一下。
看著遊戲板子,心裡是百感交集。
人類拼了命爬上自我意識的階梯,得到的獎勵卻只是「對自己無可避免的死的認知」。
體感時間有長有短。為了報失信用卡在銀行跟專員溝通浪費的那三小時顯得非常長,但好不容易放的兩個禮拜連假卻顯得不幸的短。但無論長短,遊戲板子彰顯了一個不變的事實:時間終究是有限的。
被困在人體裡的意識,能存留在世上的時間是無比的短暫。而目前沒有方法避免死亡的人類,找到了各種應對的方法:透過宗教,透過哲學思想,透過道德思維,透過生活選擇(譬如享樂主義)。
死亡是個挺可怕的概念。我還記得我在國小時,偶爾會躺在床上幻想自己死後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世界還是照常運轉,但再也與我無關,直到永恆。我每次想到這裡都會被自己嚇個半死,體驗一種令人麻痹的恐懼。接下來的十餘年,我就學會不想這件事了。
既然時間有限,那勢必得問個很多哲學家問過的問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在我接觸到的理論和想法中,目前我覺得最有共鳴的是樂觀虛無主義。好像跟哲學上的存在主義蠻類似的,但我只是記錄我的認知,沒有要討論名詞定義。
樂觀虛無主義承認生命本來就沒有目的,也沒有意義。人生遊戲剛開箱時,裡面只有附板子跟最基本的規則(時間限制)。龐大的宇宙不在乎你的存在與否,而在一切的一切面前,你比星際裡的細塵還不如。你其實,根本什麼都不是(參考:什麼都是什麼都不是)。如果你認為你的生命在一開始就有意義,抱歉,你或許嚴重高估了自己的存在價值。
樂觀虛無主義裡的「樂觀」是一種心態上的轉變。雖然人生沒有既定的意義,但這不該讓你感到沮喪,反之,應該要覺得很自由才對。這代表著,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意義的自由,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導演。目前,我選了幾個「生命主題」當作目標,有空時要向 E.C. 提案。在追尋這些主題的同時,我發現「無法了解規模」這件事情其實有它的好處,因為正因如此,我才能專注在現在跟我還活著的不久將來,不必為了自己的短暫存在而嚇到麻痹。
我在黑暗的道路上騎著車。我知道這條路的盡頭,有座避不開,必定致死的懸崖。但我還是繼續踩油門,因為沒有停下來的選項,沒有任何既定原因。我只知道,能在車上,得歸功於好幾百萬年的演化和生命複雜度。
既然都騎了,就盡可能享受沿途的風景吧!珍惜那些路上遇到的好事和好朋友,而當終點來臨,該面對永恆時,說不定,永恆也只是一瞬間罷了。
6. 點石成金: 生命主題——金錢
如果「執著」的定義是腦中會不斷浮現出同一個想法或概念,那麼在升大學和從大學畢業的這幾年裡,我跟金錢的關係從快樂的無知變成了安靜的執著。如果大多數工作本質上就是將時間換成金錢的行為(先不論成就感和自我提升等其它元素),而時間又是無比的稀少(參考:人生遊戲),那麼,就更該知道到底金錢有多少追求的價值。
當學生跟出社會,對我來說最不同的其中一點就是經濟獨立。我有幸也很感激家人幫我負擔大學的學雜費。畢業後,當經濟獨立的巨浪撲來,我得完全為自己的經濟狀況負責以後,我總有種無時無刻都在想「錢」的感覺。像是個循環背景音效,每當我打開錢包、從 ATM 提款、或刷信用卡時,腦中便會想起嘰嘰喳喳細碎的聲音。「憑你也買得起這個?」「房租會不會付不出來啊?」「衛生紙雙抽太貴了,改買單抽?」
我對錢的認知也隨著接觸變多,漸漸有了轉變。我從「存錢就是放銀行就好很棒棒」,到終於算出個人淨值,釐清我的花費和債務,學習簡單的金融工具,和買了我的首張證券。
我也隨之發現身旁的人無時無刻都在聊跟錢有關的話題。當兵時坐在雙層床上層,偷聽隊長們聊當兵滿 20 年領終身俸後有什麼計畫。看著公司坐在斜對角的同事們若無其事的交易著價值千萬台幣的無聊猿 NFT。在泳池游泳,每趟起來換氣時聽到救生員在談輪股票漲跌和市場走向。
還有很多小事也跟錢相關。同學會選的餐廳,從平價披薩吃到飽變成比較高檔的法式料理。而當聚會時間一到,同學慢慢出現,往左看,她身上穿的,一點也不低調的設計師名牌。往右一看,在停車場裡,他正要關上門的新 Tesla。
朋友和認識的人們一個個跨入他們各自專門的領域,成為醫師、律師、工程師、老師、藝術家、內容創作者、企業家...為他們感到高興之餘,偶爾還是會有種他們已經叫了一台 Uber 開往黃金夕陽,我還握著巴士年票要衝去車站的感覺。
跟別人比較終究是沒有邏輯也沒有生產力的行為,一但開始,就會陷入漩渦,但偶而還是會發生。而跟錢有關的事情,情緒變化來得又快又狠:看著鄉民們在 r/wallstreetbets 和 DCard 理財版上吵架,和當可愛動物頭貼開盲盒,NFT Discord 社群裡那刷一排的 WAGMI 與謾罵,我更確信這一點。賺錢就飛上月球;賠錢,就重重摔落在地。
金錢,只是我選的生命主題之一。到頭來最重要的問題還是:我想要什麼?要有多少錢才夠?
推特上,有位叫 @punk6529 的意見領袖提出了一套用等級來思考金錢的框架。這套框架對我的思考幫助很大,我也進而把他當作我自己的框架,藉由釐清自己現在和未來的目標,消除像貪婪和嫉妒等不必要的負面情緒。
這個框架將人們分成四級:
第一級:人命,天註定
雖然各方統計數據有偏差,世界銀行估計世界上有 10% 左右的人屬於極端貧困。
這些人受難於他們控制以外的種種因素,譬如 1) 系統上的缺陷:像缺乏乾淨水源,缺乏醫療物資的國家,2) 天災:像頻頻水災、旱災的區域,和 3) 人為災難:像是戰爭,或新冠病毒。在這種情況下翻身,機率微乎其微。
第一級宏觀來看是人類集體的問題。大多數人應該都願意少喝一杯飲料來拯救一個小孩的性命,但是,現在還不存在一個系統可以快速將資源從過剩的地方調度到需要的地方。希望隨著人類集體的進步,在等級一的人們的比例也會逐年縮小。
等級二:心好累,人生好難
日常的財務問題會給在等級二的人們帶來許多困擾。這些人身兼多份工作,省吃儉用,卻仍然存不了什麼錢,還隨時得擔心發生會導致額外開銷的緊急情況。怕生病,因為害怕繳不起醫療費;怕汽車故障,因為害怕臨時籌不出錢來修理進而導致後續一系列的問題。
6529的建議是,如果你屬於等級二,身體健康的話,用盡方法用盡力氣攀上等級三 。
加班。換一份工作。學習另一個專長。加倍努力,因為到達下一站將給生活帶來巨大的好處。
6529說,與等級一不同,多數人在人生的某些階段都待過等級二。在這裡,金錢有顯著而龐大的正向回饋,多了一些錢,焦慮是指數型下降的,因為如果金錢問題霸佔著生活重心,它對一個人的快樂會造成龐大的負面影響。
等級三:好地方
等級三是個適合生活的好地方,風景漂亮,生活品質有保障。有些天可能要加班,要抱怨雨勢很大很麻煩,但其他天可以到劇院看場表演,順便去一間氣氛好的餐廳用餐。很多到達等級三的人會在這待上很長一段時間,或許是一生。
所謂「中產階級」的人們實際上的所得與身價區間非常廣,取決於個人或家庭的生活習慣和模式。如果考量全世界的經濟體,那更是如此。不過,我們可以用「生活體驗」來定義等級三的人。這些人有自己的房子,或著不怕繳不起房租;餓的時候可以好好吃一頓,累得時候可以休息。他們也有一些儲蓄來應付生活中遇到的緊急狀況。手邊可能還有一些閒錢,可以用於奢侈品、投資、或者玩樂。
6529說,等級三是個很棒的地方。如果你在這裡,那麼恭喜你;無論參照歷史或全球標準,你已經成功躋身世界前 1% 的行列。
等級四:消費主義者樂園
從中產階級上游一直到住在坐擁私人海灘和彩虹獨角獸動物園豪宅裡的超級富豪,等級四的人對於基本的生活需求用不著堪憂,可以好好的享受消費主義的美好。
享受生命的方式可以是去巴黎血拼,買下一間窗外看得到海的房子,雇用一名私人廚師,或搭乘私人噴射機參加派對。在這廣闊無垠的消費主義遊樂場玩耍,賺多少就花多少,沒問題。錢買得到任何錢買得到的東西。
大家應該都至少幻想過一次吧:搭上直昇機打開艙門,把鈔票當作冰淇淋聖代上的糖粉一樣灑的夢。可以玩一下依照比例顯示財富這個網站,世界上最有錢的人擁有的財富難以想像。
特別關卡
在等級四的人,是金字塔頂端的 0.1%、0.01%、0.001%,不過...
不過什麼?根據6529的經驗,處於等級三和等級四與一個人快不快樂之間的關係,微不足道,可能不存在,甚至可能呈現負相關。
可以盡情消費是件很棒的事,但它無法滿足一個人的靈魂。6529說,他遇過許多非常有錢的人,但這麼多錢給他們帶來的是更多困擾,而不是夢想中的極樂世界。
抵達特別關卡的人,共同點不是特定收入標準,而是一種心態。消費需求已被滿足,不再追求物質上的東西,而且,不再為了花錢而賺錢。
我自己的想像是,要到達特別關卡需要有「足夠多的錢」,而足夠的定義是「金錢已經不再是我朝其它生命主題努力的阻力」。
足夠多的錢,讓我在賣場買食材時,可以選擇比較健康但比泡麵和白麵包貴上數十倍的品項而不手軟(主題:健康)。足夠多的錢,讓我不用硬著頭皮做一份,我不感興趣而且使我體力和腦力都筋疲力盡的高薪工作(主題:快樂)。足夠多的錢,讓我可以飛到國外找一群好久沒見而且想要持續保持聯絡的朋友(主題:感情)。足夠多的錢,讓我有辦法獲取需要的人力、設備、和資源,來做我想做的事情和作品(主題:創造)。足夠多的錢,讓我有選擇的權利。
正常的他和黃金的他是雙胞胎。
正常的他因為他的興趣和慾望而行動,他做的事情是他覺得重要或讓他感到快樂的。跟家人相處,熬夜看 Netflix,或出外追尋彩虹的另一側有什麼。
黃金的他因為金錢價值和誘因而行動。他會選高薪但他痛恨的工作,他因為斜槓而失眠,而如果有一台時光機,他首先會想到去彩券行買他知道必定中獎的數字。
當正常的他和黃金的他選擇一致(譬如:他確實因爲斜槓失眠,但賺錢同時他有獲取成就感,建立人際關係,甚至製造長遠價值),那麼皆大歡喜。但當他們選擇出現分歧,特別關卡的地板將碎裂,使他們掉回到他們原本的所在等級。
或許人類的慾望是無止盡的,賺更多就想花更多,總有追不完的夢想,所以特別關卡根本無法達到。但我還沒有到達,沒有試過怎麼知道呢?
目前,我的目標是先想辦法穩定待在等級三,並避免做出會讓自己掉回等級二的愚笨選擇。如果可以的話,我也想短暫嚐嚐看特別關卡的滋味。長遠來說,先以等級四的地板:某種定義的財富自由為目標,希望可以把金錢這個主題從眾多人生主題中完全移除。在那之前,我非常歡迎任何轉到我帳戶的金錢或加密貨幣抖內,還有地方阿姨和乾爹的溫暖關照 :)
7. 右滑:生命主題——人際關係
有想過要不要乾脆跳過這個主題。因為說到交朋友,我覺得我還在社交技能幼幼班。至於感情,哈,不值得多提。所以看著標題,我半天寫不出東西來。但這又確實是我會思考的主題之一,總覺得直接跳過有點違背良心。
我把人際關係主要分成三種:除了有血緣的血親外,另外還有朋友(友情關係)和戀人(愛情關係)。不過說實在的,我不太確定後兩者最主要的差異在哪裡。
一個想法是兩者差在感情的強度。這個判別方法的問題是心對於情意往往非理性而不受控(回想起來,我實在不知道國中的初戀對象為什麼是那個人),而身體的性慾常由很表面的視學與其他感官刺激而誘發(所以有些人我不會考慮交往,但樂意發生身理關係)。所以不論是心理或身理的感情強度,總覺得都不是很可靠的判斷標準。
另一個想法是兩者差在要放多少時間和思慮。這個想法底下,成為伴侶的兩人之間必須有比較高程度的信任、開放、和分享;而單純友情的建立則沒有任何條件,在少聯絡、低開放的狀態下也得以持續。這個判別方法的問題在於我並沒有完全被說服,因為以上提到的那些特質,在關係很要好的朋友之間感覺也必須存在,而不限於愛情關係。
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我在說什麼。今天就拋出一些想法而已。
從友情開始。
各種程度的人際關係,從陌生人、到一面之交、到朋友,都蠻像容器的。為了好解釋,想像人際關係是汽車的油箱。如果你要請求他人的協助,用任何方式將朋友當作為了你的利益的資源使用,就會用掉他們油箱裡的一點點油。所以請那個工具人幫你修電腦,用他的好市多會員卡去購物,然後在重低音洗禮的酒吧裡向他傾吐感情上遇到的坎坷,這些都沒問題,但務必注意,一旦油箱裡的油用完,他就不認你這個朋友了。
當然,有方法填補油箱裡的油。最簡單直觀的方式,就是回答他的幫助請求,在他需要的時候,做可以幫助到他的事。另外,如果你們有花時間在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也可以直接將油箱升級成裝得下更多油的容器。
一旦容器的容積增加,可被接受的請求範圍也隨之增加。譬如,教室裡未曾跟你說過話的同學要抄你的作業,或著你一次都沒遇過的鄰居要請你帶她的貴賓狗去散步,這些都只會造成你的麻煩。這牽扯到關係的拿捏,就跟當餐廳服務生走到桌前問說:「一切都好嗎?」,你不會照實回答:「不好,我外婆剛過世了。」但當兩人的關係變得愈加密切,這些行為就可以被接受,甚至可能成為常態。
我有想過,我覺得我不太會交朋友的主要原因是這兩項:1) 我潛意識裡覺得維持數量眾多的小容器既麻煩又沒有必要,尤其是我覺得在未來也不會想要升級的容器,而 2) 我參與不夠多可以升級容器的場合,就算參加了,也放得不夠開。目前,我有朝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向做努力。
好啦,接著聊一下很不想聊的戀愛觀。
到人生目前為止,有數次被(希望是現實而不是幻想中的)女性和男性告白,但種種原因,我從來沒有明確的答應過。反過來,我也向幾個人告白過,但事到如今,我也不知道當時在想什麼。我曾經跟蠻要好的朋友嘗試發生過比較親密的接觸,後續就是尷尬而彼此同意不提的沈默。還有曾因為被拒,衝到城裡的樂器行帶了一把木吉他,想要練習彈小調的歌曲舒緩情緒。至於各種快速配對和約砲好像也沒少過,但盡量都是越 NSA 越好。
哈,很無聊的感情履歷,而且好像不存在「正常交往」的成分。但在你判斷渣男特質之前,我先辯駁一下。
老師不會期望學生在困難的科目,不讀書不寫考古題就考試滿分吧?你開始學習一個新語言,也得花好幾個月的練習才能有一定程度的熟練度。任何技能好像都是如此,練習跟不斷投入的努力是好表現和熟練度的前提。
情感是一個,人類行為有多複雜就有多困難的技能,但社會預期超高的道德標準,包括:溝通、誠實、妥協、承諾,但跟「嘗試或練習情感」有關的事情,包括:以一定的頻率換對象、約砲文化、和開放式關係,社會的接受度卻非常低。
在我想像裡,有這兩種選項:
-
遵守社會規範,跟一個人,談一次「正常」的戀愛。交往許多年,透過溝通和妥協解決這期間所發生的所有及任何問題。就當一切看似穩定時,發生了一個雙方都不願意退讓的事件,多年用感情築建的高塔就這樣崩塌。而此時,我才發現,我除了這個對象之外並沒有做過任何其他的嘗試,加上沉沒成本,我只能說服自己愛情只是人類物種的可悲無聊行為,沒意義,結果上只會帶來滿滿的失落。
-
無視社會規範,當訓練模型一樣,先嘗試一次跟一百個人交往。被賞了幾巴掌,被放了幾次鴿子,但在一些關係裡面,相處的算舒服。先收集足夠多資料,包括自己想找什麼,能提供什麼,接下來,就跟其他技能一樣,可以透過經驗和熟練度做出可能比較聰明的選擇。
如果要從這兩個選項中選,我偏好選項二。
當然啦,不會真的做到那麼極端,但載個三四個交友軟體,跟幾百個人聊天這些事還是做得到的。此外,我有嘗試執行兩件事:第一,跟有產生好感或相處舒服的人多相處看看;第二:認可一段感情可以在「討論感情還太早」的階段,而並不是我對感情的理解很扭曲而已。
就這樣。我沒有結尾的好方法,你就當成是 Tinder 上的對象突然封鎖你了好了。
(您已被封鎖。若認為是系統錯誤,請聯絡系統管理員。)
8. 飛鳥:生命主題——快樂
可以寫的生命主題還很多,但 E.C. 的省判即將來臨,時間有限,所以該選最後的主題了。這是大部分人都說他們想要,或許還有一些人把它當作終極目標的「快樂」。
有個用線上表態測量眾多人口快樂程度的工具:快樂測量儀 (hedomometer)。快樂測量儀接收社交平台的言論資訊(從推特),並用言論裡的文字估算人們的快樂程度。實際上的演算法比較複雜,但簡單的概念是藉由群眾外包機制,賦予幾個語言裡面常用到的所有單字一個「快樂分數」。快樂分數從 1 分到 9 分,1 分為極度不快樂,9 分為極度快樂。譬如:「笑」 8.5 分、「愛」8.42 分、「疫情」 1.6 分、「謀殺」1.48 分。
蠻有趣的,有興趣的可以去他們的官網看詳細資料。
快樂是個蠻特別的主題,因為在眾多生命主題之中,它是少數不適合主動去追求的。要主動追求也是可以,但是會有明顯的邊際效應。如果把快樂想像成是一個地方,而在那裡的人無時無刻都很快樂,那麼快樂就會成為一個不可能實現的概念。人類的情緒範圍很廣。快樂的人不代表要所有時間都要快樂,而是不忽視其他情緒的情況下,平均上來說是快樂的。
快樂可能像一隻飛得很快的鳥吧。如果你嘗試抓牠,只會把牠嚇跑。就算你成功了,牠也會趁你不注意的時候逃走。比較好的方法應該是花時間整理你生命的庭院。庭院越漂亮越舒服,牠自己願意停下來的機率就越高。
庭院裡可以栽培各式鳥兒喜歡的植物。有很多品種,譬如:「吃得健康睡得飽」花朵。「運動流汗」樹木。「花時間做你喜歡的事」幼苗。「放下手機到外面去」藤蔓。
整理庭院就是照顧好自己。做到這點,最不經意的時候,就可能發現快樂鳥已經在你栽培的樹木上築巢了。
對了。順帶一提。
人類的想像力和同理心很厲害:我可以想像憂鬱所會引發的一些黑暗畫面。不過想像歸想像,我仍然沒辦法完全理解。我覺得,常態開心和常態難過的人很像不同的物種,之間要溝通有一定的難度。
大學有幾年,我跟幾個後來被診斷出憂鬱症的朋友很親密。他們會向周遭發出求救訊號,但會用一種「我不在乎我自己,你幹嘛要在乎我」的態度,讓我更沒辦法不關心他們。
一次,我當時喜歡的人威脅要自殺。我並沒有裝作自己知道他腦中在想什麼。回想起來,我當時應該是直接把自己的情緒也關閉了,因為我不知道面對這種襲來的負面情緒,該如何反應或處理。說實話,如果再次發生我也不一定知道怎麼做。
不過,我學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我並不需要為任何其他人的快樂負責。如果你在乎一個人,可以想辦法幫助他或承擔一些重量,但這都並非你非做不可的事。有些內心的怪獸和惡魘,唯有當事人自己可以擊敗。
說到這裡,要提到一開始的快樂測量儀。看著數據,人類平均的快樂有隨著疫情緩和而漸漸上升,但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又有下降的趨勢。雖然別人的快樂不甘你的事,如果你自己的快樂顧得好的話,鼓勵你也向世界釋放一點點溫暖,一點點貼心,讓需要一個人面對怪獸的人,打的那場仗稍微容易一些。
THE END.
時間逼近,E.C. 應該快來了。這次我有做好充足準備(這篇文章)。那麼,就祝我好運,也祝我自己 25 歲生日快樂。